高中一年级上册地理地球的圈层结构说课稿

点击数:676 | 发布时间:2025-06-11 | 来源:www.hvyls.com

    1、课标解析
    本节课所涉及的内容标准是“说出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特点”,对于本条标准的把握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标准中的“说出”是知道水平,“概括”是“理解水平”
    本条标准有两层含义:显性需要是从宏观上知道地球的结构及特征。
    2、教程剖析
    教程所处的地位和用途:
    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是:《地球的圈层结构》是高中地理教程必学1第1章第4节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地球运动的基础上,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用途。
    教学目的剖析
    基于教程的理解和剖析,拟定如下教学目的:
    1、了解地球的圈层架构,初步学会地球内部圈层的组成和划分依据。
    2、识记地壳、地核、地幔的基本特点。
    1、初步掌握读地球内部地震波与地球内部圈层架构图,知道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2、运用比较法学习各内部圈层的特征。
    1、通过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教学,培养学生“本质是通过现象表
    现出来的,而现象一直表现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看法。
    2、通过教学对学生进行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教育。
    教学重点,难题剖析
    1、知道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结构,并能概括出各圈层的主
    要特征。这是历年来的考试知识点,同时也是需要同学学会的入门知识,是地质学的基础。
    2、借助“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示意图”,初步
    学会读图剖析技能。地理学习的重中之重在于掌握读图和用图,本节的示意图较多所以在本节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至关要紧,也是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的基本能力。
    1、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与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关系。
    之所以把这部分常识确定为难题是由于地震波的传播状况与其物理特质有关,学习这部分常识要运用到物理学常识,需要的地理综合常识水平较高,对于判断内部各层的物质也需要较广博的常识与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
    2、地球的内部圈层。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与地震波在地壳内部的
    变化状况紧密联系,要搞了解内部的分层第一要了解地震波在地壳内的传播图,而高中一年级学生思维的深度还不够,对有效信息的提炼还不准确,对事物的认识停留在感性阶段,难于抓住两者之间的联系,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是比较难的一块。
    下面,为了讲清重难题,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的,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3、教法运用
    科学适当的教学办法能使教学成效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这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以此为出发点,本节课依据教学内容的特征和学生年龄特点,培养革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主要使用以下教学方法:
    1、探究式教学:在教学中,打造宽松和谐的课堂环境,勉励学生在
    解决问题中探究。
    2、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方法既有益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
    又能增强学生角逐意识,提升参与各种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全体学生的一同进步。
    3、多媒体辅助教学:借助课件大师等软件制作地理课件,将文字、图形、动画等媒体综合在一块,创设直观性与探索性相结合的教学情境,以强化教学的直观性,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4、提问导学法:提出问题让学生采取自学的方法来解决,增强学生自己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4、学法指导
    大家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学会学习技巧的人”,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看重学法的指导。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掌握是中心,会学是目的。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主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技巧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授之以渔”,培养学生独立获得常识的能力。本节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学法:
    1、掌握读图:培养学生从各种地理图像中获得地理信息的能力,
    在地理课中,图表是要紧的一种常识载体,在图表上可以获得不少地理信息,在本节课中需要同学们运用图表来熟知人类对宇宙进行探索的经历。
    2、掌握合作: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互动能力,使学生掌握
    合作学习。
    3、掌握探究: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学会比较、剖析综合等科
    学的探究办法。
    5、教学程序
    :课堂结构:导入新课,讲授及合作探究,课堂训练巩固新课等三个部分。
    :教学简要过程:
    前边大家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谈天”是为了“说地”,整个地球不是一个均质体,而是一个由不同物质、不同状况组成的同心圈层结构,每一个圈层的成分、密度、温度等各不相同。以地心为
    一同球心,地球圈层分为地球外圈和地球内圈两大多数。下面大家就来学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1、常识解说
    地球内部到底是什么样子?钻探是知道地球内部状况的直接方法,好把地球挖开来看看。国内地处江苏东海县茆北村的亚洲第一井也就深5000多米,现在挖出来深的井为12000 m,还不到地球半径的1/500,矿山的采挖就更浅了,现在深的矿井可达3000 m。
    现在的科技日新月异,载人宇宙飞船可以在外太空遨游,宇宙探测器甚至能飞出太阳系,可谓上天有路。然而对于大家脚下6371 km半径的地球,却到今天还是入地无门。大家怎么样得知地球内部可划分为三大圈层呢?可以借鉴一下夏天大家挑选西瓜的办法,为了可以吃到可口的西瓜,大家一般把西瓜托在手上,用另一只手敲打西瓜,靠听这种敲打产生的震动在西瓜内部传播的声音来判断西瓜的生熟、水平的优劣。大家也可以在地球内部制造某种震动,通过剖析这种震动在地球内部传播的状况来认识地球的内部结构、组成。大家了解,地震常常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但对于科学工作者来讲,地震波却带来了地球内部的信息。那样什么是地震波?
    2、合作探究
    读图练习,认识地震波的变化与地球的内部分层。
    引导读图1-4-1“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 并在黑板上或通过多媒体图片展示我将提出如下问题:
    纵坐标与横坐标分别表示的意思?怎么样不同纵波与横波?纵波、横波有几次明显的变化?在什么深度上有明显的变化?如何变
    化?在两个不连续面上,地震波波速的忽然变化说明了那些问题?推断古登堡界面两侧地球物质的状况可能是什么?依据地震波的这种变化特点,大家把地球分成三层
    3、

    着引导学生读图1-4-1需要学生从图中提取各层的深度数据并结合右边的常识框尝试概括各层的特点。
    3、课堂小结
    在这一部分我将结合前面所讲内容和学生探讨的内容以表格
    在这一部分我将以表格的形式列出各圈层的界面和深度、特征并请学生填出表中内容从而达到巩固的目的。
    6、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材,因此我使用图示式板书力图全方位而简明的将讲课内容传递给学生,
    明确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思路。

    以上,我仅从课标解析,教程剖析,教学目的,教法,学法,教学程序上说明了“教什么”和“如何教”,
    说明了“为何如此教”。说课对大家大伙仍是新事物,以后我也将进一步说好课,并期望各位专家领导对本堂说课提出宝贵建议。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 THE END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不慎侵害的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专业院校

返回顶部

Copyright©2018-2024 中国考试人事网(https://www.bzgdwl.com/)
All Rights Reserverd ICP备18037099号-1

  • 中国考试人事网微博

  • 中国考试人事网

首页

财经

建筑

医疗